跳到主要內容區

COVID-19疫苗

疾病簡介

傳播方式

主要由飛沫與接觸傳染。

說明:

  1. 根據目前證據顯示,當SARS-CoV-2感染者呼吸、說話、唱歌、運動、咳嗽或打噴嚏時,會釋放出含有病毒的大小不一飛沫顆粒,細小粒徑的飛沫核(droplet nuclei)可以在空氣中懸浮數分鐘至數小時,而較大粒徑的飛沫(Droplet)會快速地沉降,其飛行距離約為1公尺,可能停留在地面或物體表面,使病毒可以透過吸入、直接或間接接觸途徑傳播
    (1)
    吸入含有病毒的呼吸道飛沫及氣膠粒(aerosol):在通風不良的室內密閉空間、從事體能活動或者提高聲量(如運動、喊叫或唱歌)、暴露時間長(通常大於15分鐘)等情形下,皆可能提高感染風險。感染者長時間待在室內,使室內空氣中的病毒濃度升高,即使距離感染者6英尺(約1.82公尺)以上,甚至只經過感染者離開不久的空間但沒和感染者接觸,都可能被傳染。
    (2)
    帶有病毒的飛沫直接噴濺於眼、口、鼻黏膜。
    (3)
    手部直接碰觸到帶有病毒的飛沫,或間接碰觸帶有病毒的物體表面,使手部遭受病毒汙染後,再碰觸眼、口、鼻黏膜。
  2. 有部分動物的冠狀病毒會讓動物出現腹瀉症狀,可在糞便當中找到病毒,可能藉此造成病毒傳播。人類COVID-19病例亦可能自糞便檢出SARS-CoV-2核酸,但是否具傳染性,仍待研究證實。

致病菌種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屬冠狀病毒科(Coronavirinae)之beta亞科(betacoronavirus

說明:

冠狀病毒科(Coronavirinae, CoV)為一群有外套膜之單股正鏈RNA病毒,外表為圓形,在電子顯微鏡下可看到類似皇冠的突起因此得名,可再細分為alpha亞科、beta亞科、gamma亞科與delta亞科。

冠狀病毒是造成人類與動物疾病的重要病原體,屬於人畜共通傳染疾病;目前已知會感染人類的七種冠狀病毒,包括alpha亞科的HCoV-229E病毒與HCoV-NL63病毒,以及beta亞科的HCoV-HKU1病毒、HCoV-OC43病毒、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SARS-CoV)、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CoV)和最新發現的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

人類感染冠狀病毒以呼吸道症狀為主,包括鼻塞、流鼻水、咳嗽、發燒等一般上呼吸道感染症狀,但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SARS-CoV)、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CoV)與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後比一般人類冠狀病毒症狀嚴重,部分個案可能出現嚴重的肺炎與呼吸衰竭等。

潛伏期

感染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至發病之潛伏期為114天(多數為56天)

可傳染期

確診病人發病前2天即可能具傳染力

此外,確診病人發病後呼吸道病毒持續排出(viral shedding)期間仍無法正確得知,唯依國內經驗與國際文獻得知,確診病人上呼吸道檢體可持續檢測SARS-CoV-2核酸陽性平均達兩週以上,且下呼吸道檢體檢出病毒的時間可能更久。

感染症狀

目前已知罹患COVID-19確診個案之臨床表現包含發燒、乾咳、倦怠約三分之一會有呼吸急促。其他症狀包括肌肉痛、頭痛、喉嚨痛、腹瀉等,另有部分個案出現嗅覺或味覺喪失(或異常)等。

患者多數能康復,少數患者嚴重時將進展至嚴重肺炎、呼吸道窘迫症候群或多重器官衰竭、休克等,也會死亡。死亡個案多具有潛在病史,如糖尿病、慢性肝病、腎功能不全、心血管疾病等。報告指出,約有14%出現嚴重症狀需住院與氧氣治療,5%需加護病房治療。

流行地區及時間

全球大流行,自201912月起中國湖北武漢市發現不明原因肺炎群聚迄今。

預防方式

  1. 接種COVID-19疫苗
  2. 保持個人衛生、戴口罩,避免直接接觸到疑似COVID-19個案帶有病毒之分泌物與預防其飛沫傳染。
  3. 維持手部衛生習慣(尤其飯前與如廁後)、手部不清潔時不觸碰眼口鼻。
  4. 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並維持社交距離(室外1公尺,室內1.5公尺)或佩戴口罩。

認識疫苗

COVID-19疫苗依據其製造原理分別有mRNA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及蛋白質次單元疫苗。

接種途徑

肌肉注射。

mRNA疫苗

 

原理

含有一段可轉譯成SARS-CoV-2病毒棘蛋白(病毒結構蛋白之一,為目前SARS-CoV-2疫苗選定之疫苗抗原)的mRNA,接種後在人體細胞質內製造棘蛋白此疫苗抗原並釋出細胞外,進而刺激免疫系統產生對抗SARS-CoV-2棘蛋白的細胞免疫力與體液免疫力。

品項

Moderna COVID-19疫苗。

Pfizer-BioNTech COVID-19疫苗。

接種劑次

基礎劑接種劑次為2劑。

Pfizer-BioNTech COVID-19疫苗對滿6個月至4歲之族群的基礎接種劑為3劑。

年齡及劑量

Moderna COVID-19疫苗:

滿18歲以上:接種劑量為0.5 mL,間隔:04週。

12-17歲青少年:接種劑量為0.5 mL,間隔:012週。

滿6-11歲兒童:接種劑量為0.25 mL,間隔:04~8週。

滿6個月-5歲幼兒:接種劑量為0.25 mL,間隔:04~8週。

Pfizer-BioNTech COVID-19疫苗:

滿18歲以上:接種劑量為0.3mL,間隔:04週。

12-17歲青少年:接種劑量為0.3 mL,間隔:012週。

滿5-11歲兒童:接種劑量為0.2 mL,間隔:04~8週。

滿6個月-4歲幼兒:接種劑量為0.2 mL,間隔:04週、12週。

3劑基礎加強劑

滿5歲以上之免疫不全及免疫低下病人,經醫師評估病情穩定者,應接種第3劑基礎加強劑,接種間隔為與前一劑間隔至少4週。

建議12歲以上交替廠牌接種,可使用不同mRNA疫苗(BioNTechModerna)或蛋白質次單元疫苗(高端滿20歲以上、Novavax滿18歲以上)接種。

P.S.目前國內僅核准Pfizer-BioNTech兒童劑型可用於5-11歲基礎加強劑接種。

追加接種建議

完成基礎劑且無發生嚴重不良反應者,建議與最後一劑基礎劑接種間隔至少12(84)以上接種追加劑,建議交替廠牌接種。

基礎劑接種mRNA疫苗(BioNTechModerna)者,追加劑可選擇接種Moderna半劑量(50 mcg)、全劑量之BioNTech、蛋白質次單元疫苗(高端新冠肺炎滿20歲以上接種、Novavax COVID-19疫苗滿18歲以上接種) AZ疫苗。

P.S.目前國內僅核准Pfizer-BioNTech疫苗成人劑型可用於12-17歲做為追加劑接種。

腺病毒載體疫苗

 

原理

利用攜帶有SARS-CoV-2 棘蛋白核酸序列(DNA核酸序列)的腺病毒,接種後在人體細胞內製造SARS-CoV-2棘蛋白此疫苗抗原並自人體細胞釋出,誘發人體免疫系統產生保護力對抗病毒入侵。

品項

AstraZeneca COVID-19疫苗。

接種劑次

基礎劑接種劑次為2劑。

年齡及劑量

AstraZeneca COVID-19疫苗:

滿18歲以上:接種劑量為0.5 mL,間隔:08~12週。

3劑基礎加強劑

滿18歲以上針對免疫不全及免疫低下病人,經醫師評估病情穩定者,應接種第3劑基礎加強劑,接種間隔為至少4週。

建議交替廠牌接種,使用mRNA疫苗(BioNTechModerna)或蛋白質次單元疫苗(高端滿20歲以上、Novavax滿18歲以上)接種。

追加接種建議

滿18歲以上完成基礎劑接種AZ 疫苗2劑且無發生嚴重不良反應者,建議與最後一劑基礎劑接種間隔至少12(84)以上接種追加劑,建議交替廠牌接種。

追加劑可選擇接種Modera半劑量(50 mcg)、全劑量之成人劑型BioNTech或蛋白質次單元疫苗(高端新冠肺炎滿20歲以上接種、Novavax COVID-19疫苗滿18歲以上接種)

蛋白質次單元疫苗

 

原理

以基因重組技術所製成之SARS-CoV-2 重組棘蛋白作為疫苗抗原,接種後引起抗體免疫反應,並藉由佐劑加強免疫反應,產生人體之免疫保護力。

品項

高端新冠肺炎疫苗。

Novavax COVID-19疫苗。

接種劑次

基礎劑接種劑次為2劑。

年齡及劑量

高端新冠肺炎疫苗

滿20歲以上:接種劑量為0.5 mL,間隔:04週。

Novavax COVID-19疫苗

滿18歲以上:接種劑量為0.5mL,間隔:04週。

3劑基礎加強劑

滿20歲以上(高端新冠肺炎疫苗)/18歲以上(Novavax COVID-19疫苗)之免疫不全及免疫低下病人,經醫師評估病情穩定者,應接種第3劑基礎加強劑,接種間隔為與前一劑間隔至少4週。

追加接種建議

完成基礎劑且無發生嚴重不良反應者,建議與最後一劑基礎劑接種間隔至少12(84)以上接種追加劑,建議交替廠牌接種。

追加劑可選擇接種Moderna半劑量(50 mcg)、全劑量之BioNTech、蛋白質次單元(高端新冠肺炎滿20歲以上接種、Novavax COVID-19疫苗滿18歲以上接種) AZ疫苗。

疫苗禁忌

對於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史,或對於先前接種之疫苗劑次發生嚴重過敏反應者不予接種。

P.S.針對AstraZeneca COVID-19疫苗還有「先前接種本項疫苗劑次曾發生嚴重過敏反應或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者」,以及「過去曾發生微血管滲漏症候群(Capillary leak syndrome, CLS)之病人」等兩禁忌。

疫苗注意事項

  1. 發燒或正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宜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
  2. 本疫苗與其他疫苗可同時分開不同手臂接種,亦可間隔任何時間接種,以利接種後反應之判別。
  3. 免疫功能低下者,包括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的人,對疫苗的免疫反應可能減弱。(尚無免疫低下者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療者的數據)
  4. 目前缺乏孕婦接種COVID-19 疫苗之臨床試驗及安全性資料,而臨床觀察性研究顯示孕婦感染SARS-CoV-2 病毒可能較一般人容易併發重症。孕婦若為COVID-19 之高職業暴露風險者或具慢性疾病而易導致重症者,可與醫師討論接種疫苗之效益與風險後,評估是否接種。
  5. 若哺乳中的婦女為建議接種之風險對象(如醫事人員),應完成接種。目前對哺乳中的婦女接種COVID-19疫苗的安全性、疫苗對母乳或受哺嬰兒之影響尚未完全得到評估,但一般認為並不會造成相關風險。接種COVID-19疫苗後,仍可持續哺乳。
  6. 針對AstraZeneca COVID-19疫苗,過去曾發生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或肝素引起之血小板低下症者,應避免接種。
  7. AstraZeneca COVID-19疫苗與注射後非常罕見的血栓併血小板症候群可能有關聯,接種前請與醫師討論評估相關風險後再接種。

接種注意事項

  1. 為即時處理接種後發生率極低的立即型嚴重過敏反應,接種後應於接種單位或附近稍作休息留觀15分鐘,離開後請自我密切觀察15分鐘,但針對先前曾因接種疫苗或任何注射治療後發生急性過敏反應之民眾,接種後仍請於接種處或附近留觀至少30分鐘。
  2. 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藥物或凝血功能異常者施打後於注射部位加壓至少2分鐘,並觀察是否仍有出血或血腫情形。

接種後之不良反應及副作用

  1. 疫苗接種後可能發生的反應大多為接種部位疼痛、紅腫,通常於數天內消失,可適度冰敷,請勿揉抓接種部位。
  2. 其他可能反應包含疲倦、頭痛、肌肉痠痛、體溫升高、畏寒、關節痛及噁心,這些症狀隨年齡層增加而減少,通常呈現輕度或中等強度,大部分於接種後7日內觀察到緩解或消失。依據疫苗臨床試驗顯示mRNA疫苗接種第二劑之副作用發生比率高於第一劑、AstraZeneca COVID-19疫苗接種第一劑之副作用發生比率高於第二劑,蛋白質次單元疫苗之相關副作用不適程度最小。
  3. 接種疫苗後可能有發燒反應(38℃),一般約48小時可緩解。如有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接種部位紅腫及硬塊發生膿瘍、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釐清病因,請您就醫時告知醫師相關症狀、症狀發生時間、疫苗接種時間,以做為診斷參考。
  4. 針對接種mRNA疫苗,臨床上曾出現極罕見的心肌炎和心包膜炎病例,這些病例主要發生在接種後14天內,較常發生在接種第二劑之後以及年輕男性,但評估後用於年輕族群的整體臨床效益仍大於其風險。若在接種疫苗後28天內出現疑似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的症狀,例如:急性和持續性胸痛、胸口壓迫感或不適症狀、呼吸急促、心悸(心跳不規則、跳拍或顫動)、暈厥(昏厥)、運動耐受不良(例如走幾步路就會很喘、沒有力氣爬樓梯)等,請務必立即就醫,並告知疫苗接種史。
  5. 針對AstraZeneca COVID-19疫苗,接種疫苗後28天內,若出現「嚴重持續性頭痛、視力改變或癲癇」、「嚴重且持續腹痛超過24小時以上」、「嚴重胸痛或呼吸困難」、「下肢腫脹或疼痛」或「皮膚出現自發性出血點、瘀青、紫斑等」以上任一症狀,請務必立即就醫並說明疫苗接種史。

安全性及保護效果

  1. 疫苗均不含可複製之SARS-CoV-2病毒顆粒,不會因為接種本疫苗而罹患COVID-19
  2. 完成疫苗接種後,可有效預防有症狀感染之風險與降低罹患COVID-19的機率,但仍有可能感染SARS-CoV-2,民眾仍需注重保健與各種防疫措施,以維護身體健康。

 

參考資料(點擊連結)

成大家醫部 李芷婷 醫師

瀏覽數: